大部分人的一生追求的成功无非就是希望在自己的子女超越自己,但是人的一生最不愿意看到的失败就是自己家族的一代不如一代,人的生命中的人和成功都无法来弥补对子女的教育很失败,每个家庭都希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但是这样的才子通常都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优秀的家庭教育环境来培养,我们中华名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史文化的古老名族,自古代以来,撰国史、编方志、传承、修家谱就是我们中华名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古人云、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 有资料记载,家谱是中华名族的三大历史文献之一,三大历史文献分别指国史、方志、家谱。可以这么说,没有家谱的家庭,就如同断了跟的浮萍,没有办法感受这世间代代相传的家族力量。如果一个家庭没有收藏家谱,那就相当于缺乏了文化教育。正所谓,刀有刀谱、枪有枪谱、剑有剑谱、棍有棍谱、琴有琴谱、棋有棋谱、书有书谱、画有画谱、家有家谱。有家谱的家庭里面的人才会实现做事靠谱,以及实现子女人才辈出、子孙任务井喷等, 那么有的家庭不重视家谱怎么办呢? 在现代社会近几年,多数的家庭都不怎么注重讲究修家谱方面的问题了,人们的血缘亲情意识慢慢的变得淡薄了,时间久了就会慢慢的变得生疏,从而变成陌生人, 所以家谱以及注重修改家谱还是很重要的,所以,我们这代人的当务之急就是倡导每一个家庭都来重视修家谱。 但是大多数的家庭都是没有家谱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通常都是家庭的多面不讲究,家谱意识淡薄弘扬孝道还停留在空洞的口号上。 当今社会应该有很多的人不知道爷爷的爷爷是谁,就是因为很多人的家庭根本就没有注重家谱的这种思想。 如果这些家庭任由自己的家族这样没有家谱的状况发展下去,那么就会出现自己对自己的父母以及自己的祖宗咩有尽孝以及没有弘扬孝道的责任,时间一旦拖长的话这将回事他们一生都无法弥补道德责任。所以重视修改家谱还得乘早执行,华人家谱网独创的大数据索引,能帮助很多长时间没有修家谱的家庭追溯到自己祖宗的家谱信息,并且能重新生成新的家谱书。
中国的领导人们,从未否定家谱和家族之于中国的重要性。 1957年,毛泽东于成都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搜集家谱、族谱加以研究,可以知道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也可以为人文地理、聚落地理提供宝贵的资料。” 到“文革”之前的1964年9月,他与毛远新的谈话中亦提出如下逻辑:“家庭和宗室同是人生的两个支撑点,有家才有族,有族才有人的共同体和国家。” 不过,这种对于家谱、家族以及作为其精髓的家风的尊重和提倡,作为一种现象,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走入人们的视野。 其动因,“寻根,是生死以外,人类的第三种本能。”山西社科院首席研究员、中国家谱资料研究中心原主任李吉对《瞭望东方周刊》如是说。 如今,在对传统与文化认同的宏大命题之外,千百万中国人对祖先的追寻,恐怕更多是为了寻找自身精神与灵魂的归宿。 鲁迅说:“家是我们的生处,也是我们的死所。” 被东亚同文会带走的家谱 中国近代史行至甲午,以东亚同文会为代表的日本组织就开始在中国收集包括族谱、地方志在内的信息。 及至中日战争爆发,家谱和地方志仍是日本人收集的重要内容,“晋中祁县一个王氏家族,老家谱极好,有元代的彩色祖宗画像,非常珍贵。日本人得知了,金钱诱惑、武力威胁,就为了得到这一本家谱。”李吉说。 总之,“日本对中国家谱非常关注。”他说,“尤其名门望族的家谱里,历史学、地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民族学,无所不包。你想了解中国,家谱是最主要的渠道。” 在战争中流往日本的中国谱牒难以数计。李吉说,一个数据是上世纪60年代日方统计的东洋文库、国会图书馆、东京大学、京都大学等所藏中国家谱,总计1600余种。 1960年,中国学专家多贺秋五郎根据日藏中国家谱,历时21年编成《宗谱之研究》,那时的中国甚至都没有本民族族谱研究书籍。“上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中国谱牒大量流传日本,日本对于中国谱牒的研究水平一定是领先我们的。”李吉说。 日本不是孤例。据称美国犹他家谱学会在2000年左右就藏有中国家谱约1.7万种。 当时有一位常州巢姓企业家编修家谱,通过查阅上海图书馆编辑的《中国家谱总目》发现,只有犹他家谱学会藏有清代编修的巢氏家谱。他找到中国社会史学会会长、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陈建华帮忙联系该学会复制一份。 李吉说,据专业人士估计,目前国内公藏族谱总量不过3万种。 “右派”能写进家谱吗 1978年,在“真理标准问题&rd
81岁的陈江培老人,从老屋阁楼的一只木箱里,取出一个捆扎严实的包裹,一层层打开,露出一本黄褐色的线装老书。扉页楷书“义门陈氏江州老谱”字体古朴苍劲,纪年“明弘治十四年”(公元1501年)清晰可见。族谱为黄绫质地,手工抄写。 族谱记载了义门陈氏牛公庄的3位先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由江西吉水迁至湖北沔阳越舟湖,世袭至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的家族历史。现在这一支系已发展到近2万人,分布于仙桃各地。 据陈江培老人讲,这部家谱传到他手上,已有13代,他自己保存了60多年。先辈们为了保存这部,饱经磨难,留下了很多传奇。 仙桃地处水乡,过去十年淹九水,民间保存族谱500多年非常罕见。姚高悟在仔细鉴定后认为,族谱质本符合记载的年代;书写版式,与明代的通用格式一致。 全国“非遗”评审专家、江西师大历史系教授梁洪生认为这部《义门陈氏江州老谱》是迄今发现的成书最早、保存最好的谱牒,极具史料价值,够得上“国家级历史文物”。 民间保存500多年的史籍,面临自然碳化、损毁的窘况。陈江培老人对此很纠结:自己年纪大,孩子们不感兴趣,质本保存越来越难。姚高悟建议,可以委托图书馆保存,可以永久保存。可是,老人又有点舍不得。
忠孝节义,纲纪人伦;孝敬父母,赡养终身;夫妇和顺,振兴家庭;弟兄友爱,妯娌相亲;敬老慈幼,和睦相邻;德智并重,教育儿孙;遵纪守法,办事认真;勤劳俭朴,生活安宁;莫犯罪恶,奸盗邪淫;匡邪扶正,平等待人;清政廉洁,务本修身;好学立志,为国为民。 事情还要追溯到1999年。这年深秋的一个夜晚,山东省音乐家协会主席张桂林、副主席刘新海、青岛化工学院副院长王守伦(2005年任潍坊学院院长)等省音乐界几位专家围坐一堂,讨论清初诗人王士祯所著的《池北偶谈》,偶然被书中一段关于即墨人王邦直的记载所吸引。虽然书中对王邦直着墨不多,仅百余字,但却以“殚精声律之学”之词对其给予极高评价。 王守伦早在青岛科技大学担任副校长时,就曾得知王邦直的律学思想体系。“这样的一位大音乐家居然无典可查、无辞可寻,我觉得必须做些事情,让世人重新认识这位大师。”此后5年内,王守伦牵头的中国社科院基金艺术学项目课题组,走遍很多地方寻找王邦直的线索,可始终没有大的收获。 后来,一部家传族谱的出现,让研究有了重大突破。当时,王邦直后人王延伟从淄博打来电话,自称是王邦直直系后裔,在网上看到了关于王邦直的研究,手头有关于王邦直的重要史料,王守伦等人立即赶去见面。王延伟出具的家传族谱显示,他是王邦直直系第二十一世,这让课题组如获至宝。 接着,王守伦率领课题组来到了王延伟的老家——城阳区惜福镇小庄社区。社区中老人向他展示了1904年和1934年两个版本的族系家谱,从一世王守信一代代传下来,至今已传到二十五世。王邦直正是第八世,有两子两女。两女均嫁入即墨名门望族,长子王一元是庠生,擅长弹琴作画,喜好史书。孙子王嘉瑞擅长作画,尤其喜好松竹。曾孙王馨二十八岁去世,妻子江氏为之殉节。曾孙王馝由王邦直女儿抚养长大,后来迁到城阳区惜福镇的小庄村,此后绵延不绝,直到今天。
修网络家谱 《任氏族谱》,历经10个月续修完成,该族谱由国学大师任继愈的弟弟——中国工程院院士任继周撰写序文。不久前,该族谱的总编纂任万平先生,受到国家图书馆的邀请,赴京参加了平原县任氏族谱捐赠仪式。任氏家族第二十一世子孙任万平介绍 国家图书馆是国家唯一的典籍和史料的权威文化机构,任氏族谱入藏,一是为了丰富任继愈先生的家族史料,二是永久保存,在对社会传播方面将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据了解 任氏族谱已是第五次续修,距前次续修已84年。新版的任氏族谱载入谱系总人数约1.5万人,共刊印谱书86套。除赠送国家图书馆外,德州市史志办和平原县史志办文化局还分别珍存。本次续谱 工程十分巨大。以任万平为主的60余同族后裔代表组成了任氏族谱续修编纂委员会,他们广泛搜集历史资料,分别对平原县历代县志,有关任氏先贤的资料加以考证,并先后咨询了国家档案馆、国家文史馆、山东档案馆,并拜请著名文史学家为谱书题写书名。值得注意的是 这次续谱还续修了任氏宗族辈字排序,并将“立家、立德、立志、立行、立业”为主题的160字四言句纳入任氏家训。新续的族谱序文部分包括:任氏族谱序,续修族谱编纂说明,百年“通德号”传记等重要文章。
在村中的街道旁,有一块断成三截的石碑,碑首刻着“流芳百世”四个字,碑末有“中华民国六年”字样,可见这碑是立于1917年,碑上还有“明故始祖讳克宣,始祖母郑氏、尚氏之墓”,可见这是一块当年孙氏族人立的始祖碑。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大多很为古老,假若没有古书或旧谱的记载,后人就很难考究得清楚。从一姓到一国一家,不能不知晓自己根源来自何处,认清自己的姓氏来源,每套《家谱》都详细介绍了自己姓氏源流,这样才能世世代代承继,也能将族系根缘流传千百年。
赵国有个将军叫赵奢,武艺高强、有勇有谋、战功赫赫,受封于马服(现今河北邯郸一带)。赵奢受封后人们也称他为“马服君”。
小伙听到有人发问,便微笑着回答,然后讲解有关家谱的基本知识。“家谱不光是家族的荣耀,还可以教育后代。”他说,家谱是一个家族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记载,比较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家族传承、时代精神、社会风尚等,其中族规、家规中保留了许多优秀的传统道德,比如孝父母、和夫妇、尚节俭、戒赌博等,对于当代人仍然具有良好的教化作用。